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聚焦“科技發(fā)展與教育變革”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教育到了轉型時刻。在科技的助推下,全世界都在探索教育變革。技術如何改變教育生態(tài)?科技發(fā)展給教育又帶來哪些挑戰(zhàn)?如何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未來學校、人工智能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 12月8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問向教育科技協(xié)辦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為“科技發(fā)展與教育變革”。
跨界專家不同視角分享 奉獻精彩思想盛宴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朱永新,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全國人大常委、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嚴文蕃等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出席年會并發(fā)表演講。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在年會致辭中談到,機器永遠是人類的工具,人工智能時代要重新定位人類教育的根本任務?萍歼M入教育領域是更好地賦能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取代教師的工作。張志勇也談到,必須警惕科技給教育帶來的不利因素,不能損害兒童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更不能奴役兒童的發(fā)展。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在演講中談到,“人工智能+教育”目前僅局限在城市,人工智能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但這在農(nóng)村還沒有實現(xiàn)。他認為,將人工智能投入農(nóng)村,需要處理好人工智能是手段、培養(yǎng)人是目的的關系,處理好技術優(yōu)勢和風險的關系,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和現(xiàn)代教學的關系,處理好人工和技術的關系。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朱永新說,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成為人的異化的工具,二是成為人的成長的工具?茖W技術同樣可以成為推進教育公平,關注個性發(fā)展,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助推器,實現(xiàn)“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想。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談到,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還處于較低水平,提高公民科學素養(yǎng)是國家層面需要推動的事情。他指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提高基礎科技教育,政府、社會、學校應該形成合力,像對待大科學工程一樣對待大科技教育。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在談到科技與教育時說,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給教育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又會帶來一些問題,F(xiàn)在技術與教育的結合,是技術作主導,而教育界只是被動地接受,出現(xiàn)一些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產(chǎn)品在教育領域應用。
在本次年會上,曾連續(xù)四年被評選為美國最有公眾影響力前10名的教育學者、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基金會杰出教授趙勇,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教育領導學系主任嚴文蕃等國際知名學者也從各自研究角度發(fā)表了演講。
聚焦科技發(fā)展與教育變革,推動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
AI、5G、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的發(fā)展對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幫助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不斷優(yōu)化升級外,也促使教育結構產(chǎn)生變化。12月8日下午,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機遇和挑戰(zhàn):科技和教育融合發(fā)展”“科技挑戰(zhàn):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未來學校:科技如何改變教育生態(tài)”“科技賦能:如何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學生”四個話題進行了分享與討論。
在“機遇和挑戰(zhàn):科技和教育融合發(fā)展”分論壇上,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趙國弟、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學校長蔣德明、杭州學軍中學副校長張同華、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董君武、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問向實驗室全球未來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朱廷劭等圍繞此話題展開了討論:技術和教育相結合有哪些風險?如何趨利避害?如何進一步完善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規(guī)范?
未來的教育,會實現(xiàn)“人人”“時時”“處處”皆可學的學習狀態(tài),知識傳輸體系絕大部分可能會由人工智能教師來完成。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那么,老師職能會發(fā)生哪些變化?未來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教師會被AI取代嗎?在“科技挑戰(zhàn):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分論壇上,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等來自基礎教育領域的嘉賓對此話題進行了交流。
科技的進步迫使學校進行新的變革,而且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支持。在“未來學校:科技如何改變教育生態(tài)”分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fā)展中心信息中心負責人張又偉,中國教科院副研究員曹培杰,獨立教育學者、百年職?偠綄W、探月學院執(zhí)行顧問錢志龍等嘉賓進行了探討。與會專家就未來學校是什么樣的?校外知識服務能不能替代學校?作為學習場所,學校是不是注定會消失?個性化、沉浸式的學習如何實現(xiàn)等話題做了分享。
AI等技術可以學會人類的許多技能,而且在諸多方面將超越人類。那么,在科技面前,人類還有哪些獨特的技能?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未來的學生需要具備哪些有價值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學生?在“科技賦能:如何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學生”分論壇上,首都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蔡可,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局長南戰(zhàn)軍等圍繞話題進行了研討。
在本屆年會上,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fā)布了主題背景研究報告《教育與科技:喜與憂》。
論壇主辦方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是一個新型的教育智庫,2014年12月1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教育改革”。論壇匯聚了一大批富有教育情懷、追求教育夢想的優(yōu)秀教育專家、學者,遵循高質量、獨立、客觀、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就中國教育存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和重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努力架設學術研究與公共政策之間的橋梁,推動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在今年11月9日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智庫評價報告(2019)》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位列中國教育智庫“社會影響力”前三名。